认识你自己-第六章 回到行为
第六章 回到行为
周泓091009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我们是在何谓对的观念上做认为对的事情。引用的这句话,也就是我对个人行为的看法了。有点荒唐的感觉,这居然是2400多年前外国人的观点。如果是错的,那我就是和2400年前的人一样傻,简直傻到返祖了。如果这是对的,那2400年前就为人所知的道理,我居然现在才能清晰得表述出来,似乎也很傻。
还有一点也很有意思,行为不单是认识的结果,还是认识的原因。行为会改变客观事实,对于这些事实怎么认识呢?这个问题一般称为归因。说得学术化一点,归因是行为的反馈判断。归因是一类特殊的认识,人不单评估自己的实际行为,还假想自己还未进行的行为进行评估,也会评估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认识的一部分。在图八中,补充上了“行为”。
图八 引入行为
关于归因,主要有4类脱离事实的偏向。
(1) 行动者-观察者偏向:对别人的行为过多的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归因,而对自己的行为过多地根据环境来归因。比如我们常下一些结论,“这人真鲁莽”,到了自己身上,就说“今天天气真差”,而不是说“我真鲁莽”。
(2) 基本归因错误: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特征,而因此低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看网上裸单的实盘,容易得出结论“真是牛人啊,好方法!”。其实看久了会知道,通常只是“江山代有牛人出,各领风骚几个月”罢了。
(3) 自我服务偏差:接受成功的认识,避免失败的认识的倾向
(4) 虚假一致性偏差:相信大多数人以自己同样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的倾向。就是认为自己想得很有道理,因此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
绪言里提到的复杂决策行为的特点之一是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其实是指即使在决策正确的情况下,单次的行为结果是不定的,长期来看或许能趋向概率。现在,在认识被扭曲抽象、理性思维收限制、决策结果干扰决策过程、价值观直接干预行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意识到决策结果完全正确是不可能的。在不知道决策结果含有多少错误成分的情况下,再评价行为的结果,结论可能会千奇百怪。下面列举三个主要模式:
(1) 认为决策正确开始行动;产生预期结果;认为决策正确。行为被强化。
(2) 认为决策正确开始行动;没有产生预期结果,但是认识到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认为决策正确。行为维持。
(3) 认为决策正确开始行动;没有产生预期结果,没有认识到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认为决策错误。行为被抑制。
除了这三种极端状态,如果人对行为成效的概率没有正确的预期,还有无数的中间状态,结果是抑制或是强化行为不得而知。
更重要的是,被认为正确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错的,如果连续出现模式(1),那么其中的错误就会随着行为强化被不断放大,最终自毁;如果连续出现模式(3),那么就会放弃正确的决策方法。如果连续出现模式(2),行为持续,但只要间杂入连续几个模式(1)或(3),也无法稳定。更多的情况,是归因结论在(1)、(2)、(3)之间反复切换,各自停留的时间又有不同,随着错误和正确在循环中反复得次数越多,他们的构成就越复杂,也就越难找到他们的根源。这样层层迭代,只有三个结果在重点等着,a决策方式自毁,b心理变态,c彻底迷失。
这一章终于将行为加入了模型。主要观点是:价值观可以不经思维过程直接影响行为;行为不单是认识的结果,也是认识的原因;行为归因存在4类偏向;不承认决策存在部分错误将会迷失。最后,我想再引用柏拉图的一句话作为本章的结束语: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