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价值观利弊

周泓091009

      前文提到人的时间、精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有限的。在这种受限条件下,人们不可能对每个行为做完全理性的、数学式的决策。应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过去的一些认识取向记住,这样就省得反复判断了。
      过去的种种认识取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会被反复重现(有些还可能被自我强化),最终形成一些稳定的结构。这相当于将“客观事物-各类认识-认识取向”整个过程模块化了,大大提高了行为效率。这个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由认识取向抽象构成的结构,就是我眼中的价值观。如图六所示。

 

图六 引入价值观a

      我认为个体的价值观有几个特点:1后天习得;2相对稳定;3可以不经思维过程直接驱动行为。这些特点固然有提高行为效率的优点,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弊端。由第一点可以推出:认识过程的扭曲抽象、决策过程的非完全理性这些脱离客观事实的因素其实都包含在价值观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扭曲的、非理性的。由第二点可以推出:随着个人学习和认识能力变差,价值观的变化会越来越赶不上客观世界的变化。由第三点可以推出:行为是可以不受当下思维结果支配的,只要来自固有价值观的影响足够大。
      第三章提到了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不注意,指出决策结果会影响决策过程,当时并没有提及价值观。其实,价值观可以看作是一些历史的决策结果,它持续影响每一个当下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符合价值观的事物我们会多看几眼,符合价值观的认识我们会多选用一些,符合价值观的结论我们会更乐于接受。应该说,长期形成的价值观相比于当下的某个认识取向,会引发更强的选择性注意效果。图7是考虑这些影响之后的结果。

图七 引入价值观b

有回复请通知我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