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投策略的选股和卖出问题
多交流,多思考,本文主要是补充回答网友“投资是一种信仰”的问题。
一、选股问题
1小公司排除
2接触不到产品的排除
3产品和服务长期被需要
4产品和服务能满足精神需求
5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或价格可以提升
6产品和服务优于同行
7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
8不需要大量资本开支
满足这8条的公司非常少,1234考虑清楚的话是不变的,5678会变,但最关键问题是第7条。
茅台:特殊的环境和工艺,长期品质。
腾讯和脸书:用户规模,越多人用越好用,越好用越多人用。
苹果:除了它,已经没人做封闭生态,但是有很多人喜欢封闭生态。长期品质、创新。
第4条是满足精神需求,满足精神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对价格不敏感,更好提价。茅台腾讯脸书满足精神需求好理解,那苹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因为现在手机能拍摄阅读听歌玩游戏看视频看直播社交沟通,人们需要一个好的手机去更好的满足自己这些精神需求,所以手机有精神属性。
对手机价格敏感的人,是因为还没有足够多的这方面需求。人们精神需求越多,越需要贵的、好的手机。所以,即使现在安卓越做越好,但是我对苹果在中国的销量不悲观,因为中国的精神需求在爆发,对高端手机的需求也会大幅增长。
巴菲特2017年接受CNBC采访时说:“大家都喜欢好产品,他们可不想买最便宜的家伙。iPhone对消费者来说是款非常有价值的产品,人们可以围绕它展开自己的生活。”
我之前买过小公司,但是小公司一个是公开信息少,不容易了解,另一个是不确定性高,必须大量分散,我发现人脑不会因为你买了1%就分配1%的精力,最后是精疲力尽。
我之前买过困境股和周期股,但是和时间做敌人的感觉很不好。
我之前买过公共事业股,但是价格受管制,成长也有限制。
我之前买过医药股,但是医药需要大量研发,研发有风险,即使研发成功,新药也不能一直享受垄断利润。
阿里和亚马逊和我偏好的满足精神需求不合;百度和谷歌的搜索广告受信息流广告的压制,主业成长存疑;奈飞资本开支太大,自由现金流不足;英伟达和阿斯麦可能被技术突破或者技术路线重伤。美股里还有些能选的,比如菲利普莫里斯pm(烟草)、直觉外科公司isrg(手术机器)、达美乐dpz(披萨)。
二、卖出问题
至于卖出的问题,一般的说法有三种情况需要卖出。1是严重高估,2是发现更好的,3是变差了或者看错了。
对于“高估”,我不打算考虑,因为我觉得市场没能力高估充分满足这8条的企业。即使是投资者非常不成熟的中国的07年牛市的茅台,我也没觉得有多高估。美股港股就更不可能了。即使有高估,也不会导致长期收益不足,顶多是回撤幅度和回撤时间长一些。我三个市场的三个行业的四个持股,同时高估的可能性也很低,所以由于高估不卖,导致的波动问题预计不会太大。就茅台举例来说,明年股价涨到2000我不卖不是问题,五年后跌回500也不是问题,到时候我由于每年加仓持股多了一半,然后它又过了五年、十年涨到了2000。我只要确定它坡长雪厚,就可以通过这种持续买入加持有的方式分享企业经营和成长的利润。
对于“发现更好的”,我也不打算考虑,因为能满足这8条的企业提供的长期回报肯定够多了,没必要陷入优中选优,无穷无尽的烦恼中。
对于“变差了或者看错了”,我也不打算考虑。我觉得这种情况是肯定会出现的,但是好公司你要给它时间和空间,相信它能应对,因为它的“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这一条是事先考虑在内的。除非真的明显不行了,事情恶化到在它的主业,有另一家公司取代了它的地位,形成了新的垄断,那公司就跌得和诺基亚一样,十不存一了,那我当然会卖掉,也不再追加投入。在这之前,我都不会去卖。要想分享经营和成长的利润,当然要承担经营失败的风险,股东要有股东的样子。策略分散持股的目的就在这,如果一家彻底完了,我认为三家好公司在覆盖损失后长期看依然能有可观的回报。当然,我认为最多就一家完蛋。策略要求加仓是平均加,也是为了避免掉在一个坑里摔死。
综上,三种情况我都不会卖。我有个50岁之前(现在32岁)3500万的目标,目前还差一半,我的卖出点可能是这个目标实现后,风险偏好变化导致重新制定策略。
三、那我做什么?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上面该选的选好了,也不用考虑卖,那我做什么?
我要做的就是等。这趟价值发现之旅可能已经接近尾声,我要等到下一趟发车。
坚持策略,每年买买买买买买买,持有持有持有持有持有持有。
然后,我认为好的结果自然而然就来了。
同样的“啥都不干,光等”的套路我已经用过并成功了一次,只不过之前是趋势策略,这次是价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