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投思路变化
2015年,年底开始尝试价投。
决定拿20%的资金出来学价投,当时觉得港股便宜,分散买了一个港股组合。学价投是因为市场里呆久了,发现虽然股价起落波动很大,但是确实有一大批公司长期回报很不错,如果能通过持有赚钱,为什么要不停买来卖去做差价呢?想试试另一条路。
2016年,从分散组合到集中买医药。
年初时候熔断大跌,港股也是大跌,跌下来以后我发现对于组合里的股票心里没底,并不敢补仓。觉得要买那种跌下来还敢加的股票,当时觉得医药行业长期向好,比较放心,就将原分散的组合调整为集中的几个医药股。
2017年,买好公司。
这一年几个医药股上有调仓和增仓,到了国庆的时候,近两年的学习让我又有了新的想法,觉得医药行业虽然好,但是具体到公司未必好,不如直接买商业模式好、护城河深的好公司,就这样把医药全换成了几家好公司,到年底的时候持仓大约25%。
2018年,增加指数投资
做了投资策略的规划,计划是集中投资40%(四家好公司),指数投资20%,趋势策略和其他40%。由于2018年跌的比较多,到了年底,基本按照上述比例完成了配置,长期股权比例(集中投资+指数投资)60%了。增加指数投资是因为我觉得长期看应该要有更高的股权比例,但是我又不敢将单一持股的比例过高,因此考虑配置指数增加股权比例、获取平均回报。
2019年,放弃趋势策略,放弃指数投资。
我觉得趋势策略是我在和别的投资者博弈,价投策略则是我借助优秀公司和别的普通公司博弈,我觉得我相对其他投资者的优势,不如优秀公司相对其他公司的优势这么大、这么持久,所以干脆不要做趋势了。
放弃指数投资,是因为我发现指数下跌的时候我也未必敢增持,比如港乱下的恒指,但是有些公司,特别是公共事业类的公司,由于业务稳定,可预期性很强,也没有太多竞争,如果下跌我是敢继续持有和增持的,所以干脆不要指数,买这类公司了。
到了年底的时候大约是40%好公司、40%其他公司、20%现金。
2020年,放弃做到最好
一季度时候,新冠导致全球大跌,我还有20%的现金,当时我有通过期权做多,也增持了一些美股,想的是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增加股权比例,但是后来小赚一点就放弃了,因为想明白了,我不是要抓到每个机会,也不是要追求收益率的最大化,赚钱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当我把全部现金都压上之后,不管盈亏我的压力都是很大的。有80%的股权,我认为长期看已经很不错了,能够提供可观的回报了。
现在我的持股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四家好公司,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极优的公司;
第二类是主要提供物质基础的,商业模式一般,产品普通的公司。
如果全部持有第一类公司,我认为:
首先,回报未必会更高,因为目前这类公司看好的人太多了,另一类公司则完全被冷落,前一类的好和后一类的不好,都已经过分的体现在了价格里。
其次,对投资者的心理承受力要求更高,因为第一类的公司波动可以很大、很快,比如腾讯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从接近500,到250,又到接近600。苹果这个市值全球第一个的公司,竟然在今年一年时间里波动160%。这类公司市场关注度极高,公司业绩或者发展上即使没有多大的变化,也可能股价大幅波动。第二类公司市场关注度低,业绩波动本来也小,整体股价波动会小很多。
目前我的投资组合如下:
40%投资精神消费,腾讯、脸书、苹果、茅台,资金1000多一点
40%投资物质消费,粤高速b、长江电力、北京控股、长江基建、伯克希尔、格力,资金1000多点
20%现金生活保障,资金500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