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开始时候思路是低估分散。

2016年中。觉得行业很重要,基本全转到医药行业。

2017年初。继续医药行业,考虑估值,有整体仓位变化,有个股间比重变化。

2017年中。继续医药行业,并加入了一些觉得好的A股,但只是观察仓,准备等好价格。

2018年初。选好公司,考虑估值,有整体仓位变化,有个股间比重变化,有期权交易。

2018年中。持有好公司,并加入股票指数。始终满仓不择时,不做主动仓位变化。

2018年底。加入了地产组合(看重抗通胀能力)。始终满仓不择时,不做主动仓位变化。2018年下半年,觉得价投策略基本想明白了,开始加大资金投入,整个策略的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从30%,提高到目前的60%。持仓明细如下:

回顾整个过程,发现有一点很有意思。之前我考虑估值,并且觉得自己能估,但是那时候不敢投入太多资金,后来不考虑估值了,倒是敢投入了,这是为什么?我想应该是我对价投策略的目标利润就是赚企业经营和成长的钱,而不是估值变动的钱(有些人想的是企业的钱是基础,估值的钱能赚也要一起赚)。前两年虽然一直在赚钱,但是归因下来我发现赚的主要是估值变动的钱,对于怎么赚经营和成长的钱还是没有想明白,所以不敢投入。

有回复请通知我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